博文精选 / Selections from My Blogs

 

在电影院看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2013年3月2日)

 

我收藏了不少音乐剧的视频,把最喜欢的几部放在iPod和iPhone里,反复观看。

我一直是《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的超级粉丝,喜欢原著,喜欢电影,喜欢音乐剧,也喜欢最新制作的音乐剧电影。

出差的时候,在飞机、火车、大巴上,也经常看几个版本的视频,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受。

最近推出的音乐剧电影版,其视频已经断断续续看过几次了,昨天正式到电影院去看,一是想完整欣赏一遍,二是想体验电影院的感觉。

电影的中文字母比较随意,看出来是商业运作的结果,更多考虑的是速度,而不是考虑文学翻译的效果。例如沙威等人名都没有按惯用法翻译。"A heart full of love"那场戏里的"I am lost/I am found"翻译得也不很达意。不过有的地方翻译却很到位,例如"On my own"翻译成"一相情愿",记得过去有不少人翻译成"形单影只",完全理解错了。

电影的场面很宏大,特别是序幕和结局。序幕的场景和原著相去甚远,但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结尾场景中的街垒实在太假,如果不仔细推敲也会感觉不错。

电影里还有不少穿帮镜头,小孩伽弗洛什死去前睁大眼睛,后来被人用手合上眼睛,最后沙威检查尸体时眼睛有睁开了。

萨曼莎·巴克斯演的爱潘妮比较不错,不过我更喜欢10周年音乐会版本中Lea Salonga演的爱潘妮,特别是她唱的"On my own"(我一相情愿)。Lea Salonga在25周年音乐会上演的芳汀也很有感情投入,不过有点太夸张了。

25周年纪念音乐会与10周年版本相比,演员深度不够,不过却更接近生活。10周年的版本演员大牌多,但是不少年龄与角色不符。25周年版本里,最好的是演芳汀的Lea Salonga,投入了情感,不像10周年版本里的演员,形象和嗓音都像是圣洁的仙女。

25周年版第二张碟子45:15处,婚礼前冉阿让和马吕斯的对话,表明自己曾经是小偷,这是第二次唱"Who am I",是10周年版本里没有的。随后婚礼上德纳第与马吕斯的对话,也是过去没有过的。

在婚礼之前,10周年版本里是冉阿让、柯塞特和马吕斯三人的三重唱,马吕斯说"你的父亲是一个圣人……",在25周年版本里,则是冉阿让和马吕斯的二重唱,冉阿让交代自己的身世,然后离去,这样更符合原作。

一直觉得冉阿让临终遗嘱最感人:On this page, I write my last confession.

电影版的音乐剧太写实,不唯美,重唱被省略,缺少10周年和25周年音乐会上的那种感觉。冉阿让去世的那场戏处理得不错。演爱潘妮的女演员萨曼莎·巴克斯比25周年版好了不少,也获得多个奖项。

新歌"突然"(Suddenly),是冉阿让把柯塞特从德纳第家里接出来的时候在路上唱的歌,获得了多项"最佳原创歌曲"(Best Original Song)奖。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音乐剧《妈妈咪呀》(Mamma Mia!)中文版已经上演,《悲惨世界》什么时候能重新考虑呢?前者纯粹是娱乐性的,后者则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据说前几年考虑过,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流产了。最近听说中文版正在考虑中,我很期待。

在本电影版中,过去演过音乐剧的演员就是Colm Wilkinson和Samantha Barks。Colm Wilkinson的表演成为经典,但是他年事以高,就演一个配角表明其存在而已。还有最早演爱潘妮的Frances Ruffelle,只演了一个妓女配角。

奥斯卡奖公布,《悲惨世界》没有获奖,也在意料中。看了几遍,还是觉得有点逊色,没有两次音乐会的感觉好。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混声奖。

最近同时还看了多个《悲惨世界》的电影版本,各有特点。不过对于雨果这么宏大一部作品来说,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人物的心灵沉思,任何的改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自己的重点。1958年的上译版的配音很有特点,是黄金时代上译大师全部到位,炉火纯青的巅峰之作。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