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中国书业及其走向

──本刊记者就WTO与中国书业专题采访国家图书馆采选编目部副主任顾犇博士

 

 

 

问:你认为中国入世对中国图书业会有那些影响?

答:图书业分为图书出版业和图书销售业。从表面上来看,入世以后,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暂时还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已经有许多境外的出版社,以信息公司或办事处的名义,在中国组织人员编撰图书,以节省出版成本。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国外出版社会考虑以某种形式进入中国出版市场。在图书销售业,诸如德国贝塔斯曼等外国企业早已经通过特殊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并颇具规模。加入WTO以后,这些外国公司就可以更直接、更深入地在中国发展其业务。如果它们能发挥其管理、技术和资本的长处,将会对中国的图书销售企业形成一定的威胁。

问:那么,图书的进出口行业是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呢?

答:是的。在图书出口业,过去是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垄断全国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现在,这个局面已经彻底改变,全中国有不少企业可以经营图书出口业务。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许多书店,它们尽管没有出口业务,也通过邮局邮寄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出口业务。在图书进口业,自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垄断被打破以后,全国各地有许多可以经营进口业务的公司,竞争十分激烈。但是,除了个别国家批准的单位可以直接进口图书以外,尚无国外的书商大规模进入我国市场。

问:如果国外书商进入,会产生何种影响?

答:目前,国内的外文图书进出口公司只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等少数公司,它们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占领的一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它们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公司缺少专业化人才。国外的图书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与大型商业化图书馆自动化软件都有很好的接口,但是目前尚无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迹象。中国的进出口公司应该有所准备,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随时迎接挑战。

问:你认为,中国图书发行业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答:目前,在对个别读者的服务方面,中国的图书发行业的服务方式主要是店面服务。也就是说,读者想买书,就要去书店。书店里没有的书,你也不知道从何处购买。一方面,出版社想推销自己的图书;另一方面,读者想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但是,中间缺少有效的中介。现在,各种形式网上书店和的读者俱乐部迅速发展,但是其服务范围尚有一定的局限。在欧美国家,在版书目(或称可供书目)系统已经发展了近半个世纪。这里所说的在版书目不是目前已经有的在版编目,而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可供(尚未绝版)图书的一个总书目。读者如果需要购买某种书,只要查一下该书目,就可以获得最详细的信息。我觉得,中国如果发展起自己的一套可供书目的网络系统,会大大促进图书贸易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大型图书销售企业牵头,或者有政府相关机构支持。

问:你认为,图书出版业今后会有哪些变化。

答: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从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应当注意国际出版业的一些动向。例如,在英语图书出版业中,欧洲和美国之间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所以,有一大部分英语学术书都是在欧洲出版的。例如,荷兰和德国都不是英语国家,但是它们却有全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和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世界质量最高的英语科技图书。只要是学习理工科的学生,都不可能没有读过荷兰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世界科学出版社异军突起,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科技图书,夺去了科技图书出版的一部分份额。由此可见,进入国际化以后,中国出版业会面临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同时,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西方国家,出版社之间的相互兼并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公司的上下级关系错综复杂。有时候,我们很难搞清除某出版社究竟属于哪个国家的哪个总公司。近期内,中国可能出现一些大型的出版和发行集团。

问:你能谈一下版权方面的问题吗?

答:可以。进入WTO以后,我们国家有关部门会更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由于打击盗版的力度增加,国内出版社会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我国加入版权公约多年以来,国内的出版社已经与国外的出版社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翻译作品的数量重新呈现上升的趋势,中外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也会更为密切。两年一度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经不仅是一个图书展示和销售的场所,而且日益成为版权贸易的重要活动。

问:中国出版社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答:要在全球市场中生存,出版社除了要改进自己的销售策略以外,更要做好选题工作。目前,中国有一些出版社靠抢国外的畅销书,抢时髦的话题,重复出版世界名著等来获得较大的印数,较少有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高层次的畅销书。这当然与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水平、人才使用机制和出版业运行机制都有一定的关系。再过若干年,如果国外的学术名著都翻译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出版社就必须在国内寻找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如果知识分子的待遇进一步提高,版权得到保护,出版稿酬合理,就会有人愿意潜心从事高水平的写作。

问:你能谈一下电子出版物的问题吗?

答:10年前,欧美国家刚出现电子图书,国内只有少数人使用光盘的时候,我就撰写了若干篇文章,介绍有关的进展。10年以后,光盘已经成为一种很平常的媒介。但是,电子图书则没有像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普遍使用。我认为,即使在若干年以后,电子出版物也不可能取代图书。因为从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来看,纸张形式的图书仍然会存在下去,而且没有减少的迹象。但是,学术期刊的电子化则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由于学术期刊读者范围小,价格昂贵,而且读者一般不会阅读整本期刊。所以,网络型的全文期刊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图书馆或个人读者不必订购纸本的期刊。读者想看某篇文章,就只要在相关的网络中检索其全文即可。目前,在欧美国家有不少网络系统,相互竞争,提供类似的全文期刊服务。国内的全文期刊已经开始发展,但尚不具规模。入世以后,国际合作会更为密切,中国的电子图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出版经济》(Publishing Economy)2002年第4期(420日出版),第13-14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