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的真实生活——从顾犇先生《书山蠹语》一书说起

 

全根先

 

  《书山蠹语》/顾犇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5月/定价:100.00元

  从1904年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至今,中国图书馆事业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而在西方国家,近代图书馆的诞生则要更早一些,其历史可以追溯至 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的成立。一个多世纪以来,图书馆究竟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图书馆人的真实生活究竟如何?这恐怕不是每个图书馆人所能确切回答、更不是一般社会人士所能正确理解的问题。实际上,长期以来,在中国普通民众印象中,图书馆人似乎主要就是从事图书借阅活动的人。近读顾犇先生从博文萃选结集而成的《书山蠹语》一书,使我对图书馆及图书馆人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阅读《书山蠹语》一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图书馆不是孤立的历史存在。正如作者所说的:"博客是一种日记,也是一种非正式出版平台。作为日记,我的博客记录了我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使得读者可以了解一个图书馆员的所做、所见、所思,它们不可能收入正史中,却可以被后人作为'野史'参考。"他还对自己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经历作了简要的叙述:最早是 286,显示器从CGA到SVGA,操作系统从 PC-DOS到WindowsXP,还搭建过局域网:Nowell、WindowsNT等等。事实上,透过这种个性化的描述,我们读到的是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变迁,从这里映射出当代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职责。而图书馆人,则不妨视为公共文化的守护者。在顾犇先生的书中,我看到了他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国家图书馆正在经历一次阵痛,大概要有半年时间。希望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国家图书馆将获得新生,一个崭新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将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改革的阵痛,也是文化守护人对发展的渴望。当代图书馆人不仅有对于社会变革、事业发展的期待与思索,又是安居乐业、享受人生的幸运的一代。因为他们毋须像前辈那样,去历经战争的创伤、社会的动荡。图书馆人与社会上其他职业人群一样,在履行自己使命的同时,可以去享受寻常人的快乐,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怀。另一方面,图书馆人其实也是时代潮流的追随者。这种追随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时尚,而具有图书馆人的职业特性。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个人对新事物的追求,是与他对图书馆发展大环境的认识、对图书馆未来的探索同步的。如果使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络是由于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外力推动,那么对于图书馆领域特别是编目领域变革的积极参与,则表明作者不是在被动地承受、适应这一变化,而是在努力地紧跟甚至试图去引导这种变革。作者曾在国际图联编目组常设委员会工作8年,组织翻译了多个重要文件,就是明证。我非常赞赏与敬佩这样的图书馆人,因为我觉得有这样的人在,人们会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有信心!


《图书馆报》,2013年5月31日,A15版。

原文地址:http://m.xhsmb.com/20130531/news_15_4.htm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

Updated 6/1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