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顾犇著

北京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 顾犇著. — 北京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 296 页 ; 22.5 x 16 x 1.5 cm. —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 第三辑). — 978-7-013-3755-2.

(共计26万字)


内容简介

本书选编的文章是作者从业以来的图书馆学论文选编。本书的主题是信息资源建设,是作者一直从事的工作领域。作者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年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精湛的外语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提高。本书反映了作者对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前瞻性思考,此外,也为图书馆界同仁了解世界、深入探讨、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本书的出版,得到北京人天书店的经费资助。


勒口

顾犇,笔名三牛、书蠹精等,1961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主任/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主任/ISSN中国国家中心主任、文献资源建设领域首席专家,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兼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第一和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第二届文化部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翻译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获得200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十多年前,国家图书馆里来了一位刚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硕士、我的师弟——顾犇同志。在多年共同工作中,我觉得顾犇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刚到馆时,由于图书馆学与数学专业的不同,加上文科与理科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他来说,熟悉图书馆业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他刻苦钻研、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相关业务工作。1997年,为了更好承担国家图书馆的工作,并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深造,兼职并读,在出色完成图书馆工作的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从此他如虎添翼,顾犇的工作业绩及论文成果都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谦虚谨慎、严谨踏实。顾犇会通五门外语,这在国家图书馆是数一数二的。近年他又被聘任为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传统文献资源)领域首席专家,可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他的严谨踏实也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国家图书馆有位资深的研究员曾经说过,在工作上我最愿意与顾犇打交道,因为与他谈过的事情,件件都有回音。在2008年我们一起承担的中国文献信息标准化委员会“术语标准”起草工作中,顾犇同志主动承担了翻译国际术语标准的重任,保证了国家标准与国际的一致性,他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投入受到课题组各位专家的好评。

顾犇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从不轻视实践工作,总是全身心地深入业务工作,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提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经过多年的积累,他在文献采访和编目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成为全国图书馆界的知名专家。

由于顾犇同志的天资、勤奋和踏实,他在国内有不少社会兼职,在国际图联也受到了有关专业组的关注,被选为国际图联《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修订组成员和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秘书兼第四专业部(书目控制)协调委员,成为国际图联相关专业部门中的中国代表。

从本文集选录的文章中不难发现,顾犇凭借着他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年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精湛的外语水平,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国际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先进经验与我国图书馆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图书馆界的同仁们了解世界、深入探讨、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文如其人,在阅读顾犇文集时我们也会感受到他的文风和他人品一样,实事求是而不夸夸其谈,内容严谨而且资料翔实。他的文章提供论证,引发思考。

本文集的主题是信息资源建设,这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也是图书馆履行各项功能的前提。长期以来,顾犇一直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提高。本文集收录的论文汇集了他对该领域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有理论、有实践,有观点、有见解,不少文章还反映了他对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前瞻性思考,相信同仁们能从中受到启迪。

本文集的问世,对于图书馆加强业务基础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孙蓓欣

2009年5月


目录

  1. “中国应有自己的在版书目──中西比较与设想”,《中国出版》杂志,1991年第9期,第54-55页;约3.5千字。
  2. “各种出版媒介的比较──书本、缩微出版物、联机检索和只读光盘”,《中国出版》杂志,1991年第10期,第57-59页;转载于《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二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88-292页;约5千字。
  3. “浅论西文图书采访中的信息来源和图书补订方法”,《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8月号(创刊号),第61-67页;转载于《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152-160页;与赵维如合撰,约11千字。(本文于1992年9月获”北京图书馆馆庆八十周年学术论文征文”三等奖)。
  4. “亚洲图书在澳大利亚”,《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年6月号(第1-2期),第127-133页;约12千字。
  5.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和工资待遇”,《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3月号(第1期),第91-101页;约18千字;转载于《当代管理艺术文集·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6. “澳大利亚中国问题研究概况”,《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10月号),第89-95页;约12千字。
  7. “北京图书馆西文图书馆藏特点及采选工作”,《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3月号(第1期),第18-24页;约12千字。
  8. “《论语》在海外的传播”,《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6月号(第2期),第101-106页;约10千字;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B5》(《人大剪报》),1999年第8期,第115-120页。
  9. “美国图书馆事业概况”,《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9月号(第3期),第125-130页;约8千字。(被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G9》,1999年第12期。)
  10. “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9月号(第5期),第42-45, 76页;约9千字。
  11. “信息产业和图书情报业职业道德准则问题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年3月号(第2期),第27-31页;约8千字。(被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G9》,2001年)
  12. “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编工作自动化的历史和展望”,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年第2期(4月),第19-25页;约11千字。(被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G9》,2002年)
  13. “静观中国书业及其走向──本刊记者就WTO与中国书业专题采访国家图书馆采选编目部副主任顾犇博士”,《出版经济》,2002年第4期(4月20日出版),第13-14页;约4千字。
  14. “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访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年第4期(9月),第32-36页;约7千字。
  15. “图书折扣与图书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全面分析市场 实现多方共赢:[图书馆采购市场规范化论坛,2005年7月22日,桂林]),《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8月5日,第B12版;约2千字。
  16. “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以及国际编目界的热点问题”,《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9月5日,第B3版;约3千字。
  17. “国际化环境中的图书采编工作”(国家图书馆第八次科学讨论会征文,2005年9月9日),《文津论坛——国家图书馆第八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选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8-45页;约8千字。
  18. “应该实现书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我对可供书目的一些看法”,《全国新书目》,2005年第22期(11月15日),第8页;约2千字。
  19.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及其最新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3期(7月),第56-60页;约8千字。(被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G9》,2006年第11期。)
  20. “国际图联书目控制部和国际书目控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7月号(第4期),第80-82,86 页;约7千字。
  21.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国际编目原则》之间的异同”,《IFLA编目原则 : 迈向国际编目规则, 4 : 第四次国际图联国际编目规则专家会议报告书, 韩国, 首尔, 2006》 / 巴巴拉·B·蒂利特, 李在善, 安娜·卢佩·克里斯坦编 -- München : K.G. Saur, 2007. (IFLA Series on Bibliographic Control ; Vol. 31). Germany : K.G. Saur, 2007. PP. 415-424 (English version); pp. 425-438 (Chinese version: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国际编目原则》之间的异同); pp. 439-454 (Japanese version); pp. 455-467 (Korean version).
  22. “编目的是与非”(笔名:书蠹精),《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7年1月18日,第C13版;约2千字。
  23. “FRBR和CIDOC CRM知识本体之间的协调工作”,《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2期(2月,总第33期),第39-42页;约8千字.
  24.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名称规范工作的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3期(7月),第39-44页;约1万字.
  25. “IFLA的7个印象”, 《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7年9月5日,第C7-C8版;约4千字。
  26. “文献编目领域中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建设》,2008年第4期,第74-75页;约4千字。
  27.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与王洋合作),《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3期(总第65期),第72-74页;约6千字。
  28. “《牛津英语词典》评介”,《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6月号(第1-2期),第137-141页;约7千字。
  29. 主要论著目录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

Updated 1/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