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现代化图书馆

 

顾 犇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保存地,是现代的信息中心。说起图书馆,人们自然会想起一排排的书架、阴森森的书库、排列整齐的图书和安静的阅览室。但是,在人类文明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图书的概念开始扩大,图书馆也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在英美和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提供电子信息服务的电子图书馆和连接世界各地的虚拟图书馆。

  首先,出版领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作者写成的书稿,经过审核、编辑,由排字工按那些标满改动和编辑符号的文稿排版,然后再校对、印刷、装订成书。现在,西方国家许多出版社要求作者用电子形式投稿。这就是说,作者不必将书稿用打字机打在纸上,而是用磁盘或电子邮件将书稿寄送到出版社。有的出版社甚至还规定了传送文件的格式(例如,许多国际性数学杂志都要求作者采用美国数学会的TEX软件格式投稿),出版社只要在计算机上将各作者的稿件合并起来,略作一些格式上的修改,就完成了编辑和排版工作,也省去了清样校对等工作。如果要印刷成书,就出激光胶片;如果要出电子版本,就将编辑完的文件放入只读光盘或者网络即可。在美国,甚至出现了只有一个人工作的家庭出版社。

  这样,出版业从出版单一的书本式图书或期刊,转为多种媒介并存的局面,它们包括印刷品、缩微胶卷和电子媒介,后者则包括磁盘、光盘、网络等等,甚至还有集声、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出版物。

  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自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书目的变化。过去,人们到图书馆去,就要翻阅卡片目录,由于卡片目录查找的途径很少,一般只能查作者、书名、分类(或主题)。有时,读者为了查某一个专题的图书,要翻阅大量的目录才能找出几本书来。如今,现代化的图书馆都有了计算机检索的目录,人们在图书馆的任何一台终端,甚至在与图书馆联网的家里或者办公室里,都可以查阅图书馆的目录。而且查阅的途径很多,除了书名、作者、分类、主题外,还能查出版社、出版年、国际标准书号、会议名称、关键词等等,并可作布尔式组合检索,缩小检索范围。于是,人们省去了大量翻阅卡片的时间。在美国的大多数图书馆中,人们已经看不到一排排的卡片目录,取而代之的是众多的计算机终端。在中国,北京图书馆的目录已经由瀛海威公司放入Internet上。读者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话线,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来查阅北图的目录。

  此外,网络的应用使得人们在一处就可以查到许多图书馆的目录。如果北京图书馆没有读者所要的图书,但在网络上查到上海图书馆有此书,就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手续来借阅或者复制。另外,许多国家也建立了国家书目。通过网络或只读光盘,读者可以查到本国的所有出版物(图书或期刊),并查到图书馆的馆藏。例如,欧洲大多数国家都有本国的国家书目。在澳大利亚,人们可以在全国书目网络中,查到某本书是在国立图书馆,还是在悉尼大学图书,或者在墨尔本大学图书馆。

  其次是文献的索引和文摘的自动化。过去,如果学生要写图书馆自动化方面的论文,他也许要翻阅所有图书馆学的杂志,从中选出有价值的文章来阅读。现在,大多数重要的学术期刊都收入了文摘和索引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以磁带、软盘、只读光盘或网络的形式发行。读者在计算机上查到了有关的文章以后,可以看到其内容简介,并知道它刊登在那种期刊的哪一期上,从而再去借阅。这就省去了大量查阅资料的时间,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美国有查阅医学文献的Medline数据库,新加坡有《新加坡期刊索引》,中国有《中文科技报刊篇名索引》、《中国化学文摘》等等,北京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服务。

  到了90年代,随着计算机硬件价格的降低,图书馆和出版社开始考虑将图书或期刊的全文放入计算机的问题。由于现在出版业都用计算机排版,其原始数据都是用计算机录入的,所以全文数据库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由于版权的问题没有解决,目前许多全文数据库还都是将图书或期刊的原文扫描,以图形的方式提供全文。例如美国和英国的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联合出版的光盘全文数据库,就将其出版的所有会议文集、期刊、标准都放进了光盘,一方面为读者使用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节省了图书馆的储存空间。于是,出现了收藏电子出版物和提供电子图书服务的电子图书馆。在中国,已经有了《计算机世界报》、《中国百家报刊精选》、《人民日报·市场报》的全文数据库光盘。

  在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图书馆都连接了Internet。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查阅全世界各国图书馆的信息,有些图书馆还在网络上提供免费的全文信息,读者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各种纯文本或者超文本的信息。这样,图书馆的馆藏范围扩大了,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成了无墙的图书馆或者虚拟图书馆。

  在中国,图书馆的自动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间,书目的自动化、图书馆的网络化以及各种文摘和索引的编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基本上向世界发达国家靠拢,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也已经初具规模。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开始以崭新的面貌为读者提供服务。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中国图书馆界发展更大的变化。


《中华读书报》 (China Reading Weekly)1996828日,第15版;约3千字。(本文于199612月获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组委会颁发的62届国际图联大会好新闻奖(北成杯)”三等奖);转载于《心香一瓣》,华文出版社,1998年,第288-291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